讲座回顾 | 胡晓明:诗与有无相生

发布时间:2023-04-03 来源: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


木棉花暖,碧柳如烟,“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2023324日上午,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24期)在第一文科楼三楼中厅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胡晓明主讲,讲座题目为“诗与思,如何可能?——‘有无或然’的视角”,讲座由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刘绍瑾教授主持。

胡晓明教授

刘绍瑾教授

讲座伊始,胡晓明教授以《等待戈多》与《追忆似水年华》的比较以及老子的有无观念引入“有”与“无”的主题。首先,胡教授就诗与哲之关系与钱钟书先生商讨。钱钟书先生认为哲学可以作诗歌读,诗不可做哲学读。胡教授认为如果从语言即存在来说,哲语也是家。胡教授提出言意的第三种关系——不即不离,他认为语言的家的感觉与意义的普遍、共同、超越的感觉,完全可以融为一体,进而归纳出言内览词外之意,象中揣形上之旨的观念。诗可以通往哲学,诗与哲学为一。继而胡教授论及观理与参证,他提到解诗的方法有三:一为考证,求真相;二为释证,求多层意蕴;三为参证,求不尽同而可相通之深意,从而打通时代限制与学科限制,求取文本的开放与自由,提升文本的思想与理论。

其次,胡教授运用解诗三法分析《锦瑟》一诗而引出“有无相生”的命题,结合义山诗论述自由之思,而自由的美好正是“有”与“无”之间的张力。胡教授认为“有”是可言、确定性、有限,“无”是不可言、不确定、无限;有无命题包括有无或然,有无相生与有无相克三个方面。由《春江花月夜》,胡教授进一步论到伤孤与体无的传统。宇宙愈是无穷,人愈发感到孤独无力。初盛唐诗人的抒情传统是“体无”,因而“唐诗发现了无限”,儒家宇宙人生观与此相通,即如牟宗三先生所言“人虽有限,却可以无限”。而后,胡教授由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引出唐君毅先生提出的“哀乐相生”这一人生体验的妙义,从泥泞路滑中挣扎跋涉而出,便是将生命的苦痛翻转成愉悦。

再者,胡教授以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切入,从道家禅宗的思想展开解读,涵括八大维度:“万化自然”、“人心澄然”、“处世超然”、“得失淡然”、“生活纯然”、“生死了然”、“有无或然”以及“一切本然”。

最后,胡教授以西方诗歌、二十世纪的新诗为例阐发其中的“有”与“无”之间的张力,并结合与道家思想相通的神学传统展开论述。讲座结尾,他总结道,思与诗是一种恋爱关系,诗走向思,思也变成了诗,而“有”与“无”最具有诗的亲缘性。最深的诗也是哲学,最深的哲学也是诗。


讲座现场

胡晓明教授娓娓道来,生命体验的觉解贯穿在对中西诗歌“有”与“无”张力的分析之中,诗思合一的讲演引发了在场同学强烈的灵魂共情与生命共鸣。刘教授表示胡教授的讲演精彩纷呈,令人受益匪浅,进而刘教授从思、诗、史以及有无虚实之辨与艺术空白的维度进一步阐发。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诗与画、诗与史以及神秘主义与中国诗歌的关系与胡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讲座在深层次的互动探讨中落下帷幕。




文:谭嘉怡

图:丁警

排版:张嘉倩

审核:胡晓明 闫月珍

终审:朱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