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至27日,由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太阳城集团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筹)主办,太阳城集团詹伯慧语言学奖管委会、太阳城集团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协办的第二十六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太阳城集团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数字人文与粤语研究”,经专家评审获录用的论文72篇,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太阳城集团、科大讯飞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开幕式于26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太阳城集团刘新中教授主持。
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经理程国赋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会议的主办方对参会师生表示欢迎,他高度评价了国际粤方言研讨会的办会历程和学术影响。程经理强调,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向来重视方言学科的发展,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是暨大最早成立的几个省级科研平台之一,正在努力推进方言学科的数字化研究进程,学院也正在筹建“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数字科技与人文研究的深度融合。
程国赋经理致辞
张玉金会长代表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粤方言研究不仅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普通话和古代汉语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受到整个语言学界的关注。广东省研究粤方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太阳城集团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在詹伯慧先生的带领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取得丰硕的成果。今后,希望传承创新,将数字人文与粤语研究相结合,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果。
张玉金教授致辞
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作了精彩的发言。他指出,语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语保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对于汉语方言的深入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粤方言研讨会开风气之先河,在国内汉语方言学界率先召开单种方言的专题研讨会,引领了汉语方言研究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他回顾了首届粤方言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情况,怀念一起创会的学术挚友。詹先生充分肯定了大会的筹备工作,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数字人文与粤语研究”,他希望研究成果能为国家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作出贡献。作为最为德高望重和最年长参会者,詹先生祝福粤方言研讨会不断与时俱进,能够长久办下去。
詹伯慧教授致辞
开幕式合影
研讨会安排了六位专家学者进行首场大会报告。
大会首场主旨演讲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音系学家Micheale Kenstowicz教授,他报告了一项语音的历时演化研究。通过与赵元任(1948)的研究以及一些后来的追踪研究进行对比,Kenstowicz教授探讨了湖北鄂州一带去声和入声的调值演化,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演化的类型学意义。
Micheale Kenstowicz教授作大会报告
第二场大会报告的嘉宾是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陈洁雯教授,她报告了一项关于著名粤语民间文学唱本《花箋記》的相关研究,通过对《花箋記》自18世纪以来在不同版本、不同介质上的所记录的信息,陳潔雯教授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自粤语在近三个世纪以来在词汇、语法乃至文字等方面发生的相关变化。
陈洁雯教授作大会报告
第三场大会报告的嘉宾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邓思颖教授,他作了题为“粤语祈使句的否定成分”的报告,不同于Matthews and Yip(1994)对从话语层面区分粤语“唔好”和“咪”的解释,邓思颖教授从较为独特的语法角度比较了“咪”和“唔好”的差异。
邓思颖教授作大会报告
来自澳门理工大学的汤翠兰教授以澳门公共汽车的车厢标识和广播为切入点,比较了2016年及今年2022年两个时段中粤语词语的运用、与规范中文的竞争、与葡文和英文的比例等情况的变化。
汤翠兰教授作大会报告
来自中山大学的林华勇教授用“行知言”三域理论概括粤方言句末助词“来”的三种用法,通过联系廉江粤语,对“来2”进一步进行描写,并比较了广州、廉江的“来2”,与“来1”“来3”的用法。
林华勇教授作大会报告
来自太阳城集团的甘于恩教授报告了他近年来着力完成的《广东粤方言地图集》的相关成果,作为我国首部省域大区方言地图集,其宗旨在于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多方面审视粤方言的主要特征,并以地图形式展示其空间的分布特征,为粤语的比较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据甘于恩教授介绍,《广东粤方言地图集》最晚将于明年年初面世。
甘于恩教授作大会报告
26日下午,会议按照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分组报告,共计有30位学者就相关研究进行了报告和讨论。
27日上午,本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进行了第二场大会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的邹嘉彦教授以近义复合词为例,研究了粤语和现汉中关键的隐性差异。研究收集了近50例近义复合词,并结合词源分析两个同(近)义词语素在粤、普中的分布特点。结果发现,粤方言所用的语素多为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文言词,而普通话则多为近现代汉语中发展出的“新词”。文章以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呈现出两地词汇的隐性差异及动态变化,并揭示了汉语各方言不同的“底色”及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邹嘉彦教授作大会报告
太阳城集团的刘新中教授报告了一项关于语音特征系统分层提取的研究。此研究基于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计划建成三大方言音节层面的声学、生理特征数据库,句段韵律特征系统数据库和音节、句段平行语料库。首先以广东境内粤闽客各代表点的语音为核心和重点,提取分析系统的语音特征。然后将重要的语音特征放在有深度接触交叉方言点进行语音类型学的提炼。就三大方言代表点的语音特征进行系统、深入、分层次的研究,从而完成系统性的平行比较。
刘新中教授作大会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的李蕙心教授探讨了粤语语音的国际音标转写问题。粤语中[ɪ]和[ʊ]虽然被归类为高元音,但从F1均值来看,男性说话者的[ɪ](529Hz)比[i](264Hz)更接近[ɛ](534Hz),[ʊ](533Hz)比[u](329Hz)更接近[ɔ](537Hz)。本研究认为记音的依据是语音的感知,而不是声学和构音的测量数值。
李蕙心教授作大会报告
香港教育大学的钱志安教授基于《香港二十世纪中期粤语语料库》(https://hkcc.eduhk.hk/)里的中性问句为例,在口语语料库中探索语言的历时变化。研究发现在一些实时的口语材料里面,我们会找到混合现象(hybrid),即新旧形式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合语法的句子。反映两种句型在语言中并存,处于交替更新之间,正好为语言演变提供确实的证据。
钱志安教授作大会报告
太阳城集团的侯兴泉教授报告了粤语朗读语篇基本韵律单位“逗句”的韵律特征,文章主要从声学停顿、生理呼吸和心理感知三个维度对粤语朗读语篇的基本韵律单位“逗句”进行综合研究,设计了科学、系统性的实验方案,提供了详实可信的实验数据,并从大到小分出6级韵律单位:语篇-联章-逗句-顿语-黏词-调字。此研究认为逗句是说话人在一次完整的呼吸周期里面说出来的、存在明显声学大停顿边界并能被听话人明确感受到的韵律单位,它是粤语朗读语篇韵律层级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韵律单位。
侯兴泉教授作大会报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林晴博士报告了她和江苏师范大学朱晓农教授合作的研究《广东粤语舒声调的类型与演变——兼论类型演化学的方言分区》。文章结合音法类型学和演化音法学理论,探讨了广东粤语舒声调的类型模式及演化途径。此研究重新采集了40余个广东粤方言点的一手声学材料,发现广东粤语整体上平调最多,降调很少;确立了高微升的声调类型地位,丰富了我们对昂调类型的认识;广东粤语各地的声调格局虽然差异甚大,但差异之间的连续性十分明显,声调的变化基本遵从声调自然的演变规律。
林晴博士作大会报告
27日下午,会议按照语音、词汇语法和教学应用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分组报告,共计有30位学者就相关研究进行了报告和讨论。
研讨会闭幕礼由侯兴泉教授主持,首先由科大讯飞研究院的祖漪清研究员作专场报告,她介绍了方言研究的AI技术和实验范式。报告从言语工程角度,总结了方言研究的三个阶段。报告指出目前田野调查得到的声韵调资料进入连续话语后需要进行调整,存在字典、词典不完整,多音字信息不充分,缺少方言用字规范等问题。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连读变调、轻重音、合音等现象为我们分析连续话语中的语言运行单元给出了重要提示。最后介绍了一种基于AI的方言研究实验范式,包含语音、语义、语法数据标注,AI建模对数据质量的检验,通过集内评测考察声学模型-语音单元分类的正确性,通过集外评测考察模型的泛化能力-文本预测能力。
祖漪清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的邓思颖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的王媛媛副教授、澳门理工大学汤翠兰教授等分别发言,畅谈对本届研讨会的感受,并对粤方言研讨会将来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詹伯慧教授对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表达了充分的肯定,赞扬本次会议生动地诠释了语言研究与时俱进的精神,并期许粤方言研究在未来的方言研究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刘新中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关键词是数字化、多元化、国际化。“数字人文”的意义重在“人文”,我们要善用数字,鉴别提纯,去伪存真。他鼓励年轻学者和学生多掌握现代化、数字化、可视化的研究方法。本次会议精心筛选出论文60篇、大会报告12篇,研究内容涉及词典、文献、海外、习得、音韵、计量、语料库、词汇、语音、语法等多个关键词。太阳城集团将持续推进基于专业的、深入的、本体研究的数字化研究工作,实现更深入、全面、系统的专业语料库建设、文献整理与应用、通用库藏建设、工具开发和软件应用。
最后,参会学者合影留念,对会务组表示衷心感谢,本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圆满落幕。
闭幕式合影
附录
第二十六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参会论文
供稿 | 汉语方言中心
排版 | 马晓琪
审核 | 肖丹
终审 | 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