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文学地理:想象、写作、批评——“湾区城市与青年创作”论坛在穗举办

发布时间:2022-05-20 来源: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

       5月18日,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中国语言文学系以及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广州市作协共建的珠江文学创作基地联合主办,珠江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太阳城集团)承办“的湾区城市与青年创作”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湾区各大高校、文化研究组织、文学社团的青年学者、作家代表就湾区城市写作、青年写作、《广州文艺》刊物栏目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活动现场同时举办了第一期珠江文学写作营启动仪式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重点文艺研究课题”签约仪式。


 

活动现场


湾区文学想象的机遇与局限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一大批青年作家,以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扎根岭南,积极创作,传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了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湾区作家应深入文艺现场,引发社会共鸣,评论家应聚焦文艺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创作特点,扎根岭南传统文化的土壤,探讨湾区文化发展,关注文艺粤军新动态。

论坛现场,林岗、江冰、张均、白杨、陈桥生、郭冰茹、张丽军、赵普光、龙扬志、郑焕钊、彭贵昌、唐诗人等评论家及青年作家们围绕大湾区叙事、城市文学、主题创作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重点挖掘了青年作家创作所呈现的新面貌、新气象。

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申霞艳主持评论家发言环节。在她看来,湾区青年作家的写作更新了她对南方文学的想象,首先是写作的地域性呈现出全球化的视野,叙事空间扩大了,观点了更新了;其次写作呈现未来的纬度,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让城市文学呈现崭新的气象;还有城市人文更新迭代的感觉,例如打工文学,蔡东等在深圳的语境下,已经与九十年代有很大的区别,展现出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变化。

林岗看到了青年作家在写新人上的变化。最早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在描写人物上没有条条框框,皆按照人情物理展开。后来文学有了歌颂还是暴露的问题后,作家写人就有了一定的要求,好人坏人皆有鲜明的特征。在林岗看来,今天青年作家的创作在写人这个问题上,某种程度回归到以鲁迅为代表的时期,把人物放在成长过程中来写,人物命运节点往往带有偶发性,更合情合理。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提出作家学者化的问题,他发现有的作家在读了博士以后创作的语言活力有所下降,这个是需要警惕的。此外,江冰提倡青年作家深入岭南空间写作,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要按照评论界的方式去写作,也不要去琢磨怎么获奖去写作,如果这样,那几乎没有什么前景。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重点谈了如何写好重大题材的问题。在他看来,重大题材的核心不是写题材本身,比如新冠疫情、脱贫攻坚等,而是写人物的命运,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反映时代,只有写好了人物,才能就保证题材,没有人,最终题材也会丧失。在张均看来,当下不少青年的作品读来有明显的疏离感,人与人、人与时代缺乏不亲。这种疏离和封闭让作家可能与这个大时代擦肩而过,他呼吁广大青年作家应从一种叛逆的姿态中走出来,敞开心扉去拥抱这个时代,唯有如此方能迎来写作上深层次的突破。


 活动现场


疫情时期的青春经验与受限的城市书写

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教授白杨从港澳青年作家的作品中看到了城市书写的流变。李懿(澳门)的《浮域》写的是疫情时期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是时代病与人的心理疾病;程皎旸(香港)《养云者的死亡》是以童话寓言的方式写都市现代性追求中的异化之病和人性之病。两位作者在书写历史风、云中城的存在与命运,在社会观察和主体性思考等方面都融入了自己的特点,文学谱系的传承中有延展、也有异变,为“城”的书写增添了当下的时代性因素。

《羊城晚报》社编委、副刊部主任陈桥生重点谈了青年作家写作中人物的塑造和对“情味”的追寻。徐威在《慢生十二式》塑造了阿甘式的人物,讲述了数十年间杨镇一个厨师家族的传承之路,行文朴实但不乏精彩的段落。相较张均读到的疏离感,陈桥生在蔡东的小说中读到了浓郁的“情味”,这个也是贯穿蔡东写作始终的主题,如何在都市中重新找回充满情味的日子,对当代城市人正普遍经历的情感困境试图提出个人化的解决路径。

如何写好城市生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冰茹认为,现在很多作家不缺虚构的能力,但是如何把自己在当下生活中的感受与经验以一种写实的方式表达出来,还需提升。尤其是今天城市景观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如何深入你所在的城市并写出它的特点其实有很大的挑战。在郭冰茹看来,对城市空间的描写不是标签式的写作,几条马路的名字或者某个特色小吃的呈现,而要深描,细腻、持续地深描,在叙事过程中营造社会关系、人与人的交往,深入开掘地方特色,才能形成所谓的城市名片。

张丽军谈到对广东青年作家创作的认识,认为青年作家要增强小说文化的维度,小说有文化,有民俗。比如他在重读欧阳山的小说,像他的《三家巷》,欧阳山作为一个作家,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广东到上海,一路走来,我们重新看欧阳山,《三家巷》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和粤剧,今天还在上演,它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就是源于他对广东地方、民俗文化的熟悉,当然里面有一种红色革命史的书写,人物形象的设置等等,有解构的东西,同时民俗和文化吸引着我们,令广东人内心热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有文化内涵。

赵普光对青年作家李敏锐刊发于《广州文艺》的小说《潮汐破坏事件》作了分析,他认为,都市本身是有同质化倾向的,换句话说,它本质上是消减地方性的,这篇小说奇特的地方或者出色的地方就是能够把都市和地方性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南方的都市写作。以往的文学地理学,还是地域文化的建构,本身也是植根于乡村文学、乡土中国的,这个小说提醒我们如何去建构、讨论一种都市当中的地域文化,都市地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文学。在这样一个讨论当中,去深化南方都市文学的这种空间和可能。

彭贵昌就莫华杰小说《南瓜》、温文锦小说《阿野理发店》提出了看法。读完这两篇小说之后,他最大的感想是,这两篇小说所代表的就是青春文学两种不同的方式,恰恰是表现了现在的年轻人书写青春的可能性。

唐诗人认为,冯娜诗歌的思想性是特别强的,她一直在思考很多哲学的或深奥的话题,跟当下很多写具体经验的诗歌不太一样。而像梁宝星、路魆的风格都是非常强烈的想象性或者虚构性的作家,他们也是这两年广州乃至广东崛起的两个最为亮眼的作家了。


 活动现场


创作者的视野与突破

王威廉认为身在广东的青年作家的大陆视野跟海洋文明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写作,要自觉发掘地域的复杂性,作家的目光不能太单一,丰富的湾区文化特色是湾区作家写作的优势。

皮佳佳也认为作家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其写作的气质和特色。大湾区外部的环境几乎是独一无二,提供给作家的经验是其他地域的作家难以去匹配的。

冯娜关注到时代对作家写作的影响,认为当下这一代作家经历的是网络时代的写作,过去的言说方式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在一个众声喧哗、信息过剩的时代,作为一位作家,如何找到自己写作的定位和定性,是需要探索和思考的。

对于如何创作出优秀的小说作品,李敏锐认为文学创作者应该去做田野调查,小说创作才会持续深入生活,才会让文字更有力量去反映这个社会。

巫宏振谈及自己创作小说的经验,强调作家需要冒险精神,珠江大地曾经赋予前辈们开拓疆土的勇气跟自信,今天它同样赋予青年作家以冒险的精神。

一个作家在广州写作,他的底气到底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陈崇正的回答非常有见地,他认为蒋述卓老师、林岗老师、江冰老师等学术大师对青年作家的鼓与呼是整个广州文学的底气。并鼓励青年作家珍惜当下这样一种欣欣向荣,非常整齐的文学生态,实现突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活动现场


活动最后,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总结道:这一场评论家跟青年作家们面对面的对话,很有针对性。大湾区的青年作家要去探索和发现这个城市,关键是要写出城市的精神和风味。我们有这么一块沃土,一定会创作出好的作品。衷心地祝愿青年作家们取得更佳的成绩,为广东文学争光。



本期微信编辑:陈晨

核校:杨希 朱亚南

核发:陈崇正


原文链接:广州文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NzUxODM2Mw==&mid=2247496290&idx=1&sn=8f806dddbe8b9e654c1e09a7c3fce995&chksm=cf237916f854f000bb3a685a7c1a51cd41d66dc570cf506fa27c241da62fcc944c7ab6d3874d&mpshare=1&scene=23&srcid=0520N8uTMrMZhwXPRwCkv96a&sharer_sharetime=1653034370624&sharer_shareid=3d727375a2f4efbc7c86aca1448e82e0#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