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文艺:古代文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2-13 来源: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


 20211127-29日,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主办的“文献与文艺:古代文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太阳城集团、苏州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湖北黄冈师院、河南科技学院、惠州学院等十多个院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会。会议专设一场大会主旨发言和四场大会专题发言,谈文论道,学术争鸣,气氛热烈融洽,欢笑声不断。

线下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一、会议开幕式

程千帆先生言“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明确提出“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这一理念,并以此传道授业,嘉惠学林,泽润至今。为推动本校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科的发展,探讨新时代古代文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本次会议特邀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哲学所所长高华平教授和中文系徐国荣教授担任大会的主旨发言。

开幕式由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副经理王京州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辞。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来自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思想,会议在太阳城集团115年校庆刚结束的时候召开,氛围特别好,具有重要意义。他向与会嘉宾转达了蒋述卓教授、程国赋经理对大家的诚挚问候和热烈欢迎。

高华平教授首先发表主旨演讲,他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指出本会议是程千帆先生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思想的实践,也是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延续与发展。他回忆在南京大学读硕士时,特别受益于程先生的《古诗考索》和周勋初先生的《文史探微》这两本书;临近毕业前,获程先生推荐,他在《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学术论文。他又回忆在武汉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师从萧萐父先生,萧先生与汤一介先生是北京大学同学,汤先生是他的博士论文评阅人。高老师指出,老先生们的学问是把传统文献和文艺学结合在一起,不受现代学科分界的限制;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评价王国维先生的三种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文献与文艺结合的路径,实际上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学术传统,以坚实的文献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学术创新的必经之途;古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文献与文艺的结合。

徐国荣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先向线上线下的各位南京大学同门问好。他指出,从学术渊源这个角度来看,文献与文艺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是程先生和沈祖棻先生明确提出,高老师进一步上溯到王国维先生那里,这是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着眼。台湾学者张高评利用这一方法来写一部论文与写作方面的书籍。徐老师强调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他认为古人自觉、不自觉地以文献为基础,然后作理论上的提升,两者之间清楚而相结合,如同阴阳之道;他从日常与学生的交流出发,指出具体写作当中,单篇论文重视角,专著重结构;文献与文艺在逻辑上存在统一,可以共同发展,二者相结合,是每一位做学问之人值得奉为圭臬的理念与方法。


二、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共设四场大会报告,每场均围绕一个专题来展开。

第一场“文字·文体·文本”大会报告,由中山大学刘湘兰教授和太阳城集团张振谦教授主持,共有7位老师发言:

太阳城集团刘茜教授联系先秦礼乐文化语境来重新审视《诗大序》,认为《诗大序》所言“诗”指宫廷礼仪活动中雅乐的表现形式,“情”是伦理道德情感,是“诗”乐礼仪活动的表现动因。

太阳城集团宋小克副教授通过考察《诗经》中“员”字的具体例子,指出“员”与通假,皆有回转之义。

华南师范大学张巍教授指出赋作结构包括序、正文和篇末乱辞这三部分,各自的文体功能不同,以《神女赋》和《洛神赋》为例分析后世对赋体制的认识混乱,辨别赋序与赋首的差别,论述赋序的文学批评功能。

河南科技学院张晓庆老师探讨学界较少关注到的骈文叙事性,以庾信的骈文作品为例,探知骈文叙事的两种基本手法。

苏州大学张珊副教授分析中唐古文运动时,西汉文章的价值逐渐被认识,并成为古文师法的主要对象,重点讨论韩柳对西汉文的提倡。

王京州教授考述朱彝尊《咏古二首》的“古典”与“今典”,指出朱彝尊与高士奇交游的短暂空白,显示二人之间的隔阂和较量;类书《编珠》发现权的争议,有助于追索朱、高的交游实情。

江苏省社科院倪惠颖副教授论述毕沅以其封疆大吏兼幕主的身份,在幕府内外形成朴学研究与骈文成就互为表里的创作生态,特别表现为朴学视野下魏晋六朝地理学的热潮对清中叶山水骈文的深远影响;毕沅及其幕宾汪中、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对清中叶文风的转变和骈文复兴意义重大。

上述7位老师的论文,分别由宋小克、刘卫宁、张珊、陈曙雯、张巍、贺严、张晓庆等七位老师进行精到的评议。在主持人轻松幽默而深具识见的引导下,大家各抒己见,精彩纷呈。



第二场“海外汉籍与中西文化”大会报告,由华南农业大学陆杰副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教授主持,共有6位老师发言:

刘湘兰教授对葛洪《神仙传》与基督圣徒传中的“不朽”观念进行详细比较,指出西方闪米特部落和中国人民对不朽的概念、对其成就的方式持有相似的态度,《神仙传》与基督教派圣徒传中的人物叙事识别这种共同的原型和不同的语义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在宗教信仰及人民生活的社会历史状态方面存在共同性。

陈恩维教授介绍了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及其创造性跨文化实践,他编纂《葡汉字典》,利用已有的中文教材第一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文学习方法;掌握格律诗的写作技巧,所撰中文诗歌将天主教基本教义和西方文化与文学引入晚明文学现场,与王泮、徐渭、欧大任等著名文人交流,回国后进行中国典籍多语种外译而首开中学西传之先河。

太阳城集团曾肖副研究员将英国图书馆馆藏明刊《新刻全像批评西游记》和巴黎本、广岛丙本、世德堂本等本子进行详细的版本比对,指出英藏本与巴黎本是同一部书的不同部分,其插图与广岛丙本相似度高,文字比广岛丙本更接近于世德堂本,所据底本应是李评本的早期刻印本,具有删节本的特点,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山大学徐巧越副研究员记录明刊《花笺本》的西传与文献发现经历,为重新探讨中西文化交流与英国汉学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此书于1995年由李福清在牛津大学发现并定为明刊本。此书在大航海时代传入英国,成为牛津大学董事长威廉•劳德的藏书,后移交至圣约翰学院的东方藏馆,直至二战结束后,牛津大学的馆员普查发现,此书的价值得以被重视。

中山大学梦珂老师通过分析《琵琶记》的剧情架构与设置来检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提出的“社会戏剧”(social drama)这一理论框架,指出二者的伦理困境有相似及矛盾处,社会戏剧这一概念有诸多缺漏,需进行修正与不足。

陆杰副教授从英文期刊《中国评论》(1872-1901)来切入,指出当时的欧美尤其是英国的知识界把中国文化纳入殖民帝国知识版图、建立远东知识系统,并逐步将中国研究科学化、学术化的意图,并以“去语境化”的传播方式产生影响场域,最终将西方汉学成功纳入帝国主义学院体系。

上述发言分别设置一位评议人,陈恩维、陆杰、刘璇、梦珂、徐巧越、李小雨等老师先后发表自己阅读论文的感受及对相关论题的思考、建议,发言人与评议人之间相互交流,互动良好,乐也融融。


第三场“文学、文献与文化”大会报告,由惠州学院杨林夕教授、刘茜教授主持,共有6位老师发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贺严教授指出唐诗选本以选诗形式对唐诗特质的昭然揭橥与唐诗学以品评方式对唐诗的理论探讨互相推进,清晰地突显出唐诗独具的精神;唐代成为唐诗选本有力的发韧期,从合选到专选,从对自身时代特征的模糊体认到对本朝诗歌特质逐渐深刻清晰的认识,体现出对本时代诗歌从自觉到自豪、到自我欣赏的阶段性特征。

黄冈师院方向红副教授介绍了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并从存世文献掘挖出三十多首唐宋诗人对四祖寺、五祖寺的吟咏之作,分析寺庙清幽的山水自然景观、园林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和文人生活方式。本研究有助于宣传扩大四祖寺、五祖寺的影响,有助于旅游业。

太阳城集团程刚副教授通过《皇极经世书》和《伊川击壤集》,论述邵雍以易学观察、解释世界时,思想特征是秩序与谨严的;而其诗歌作品的风格则是安乐与自在的,形式上有秩序的“四分体”与闭环的“首尾体”,主题上以表现安乐、闲适的情怀为主。这种秩序与安乐之间的张力,根源在于其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后天易学与先天易学之间的割裂。

张振谦教授考述了南宋婺州“金华五高”杜旟、杜旃、杜斿、杜旞、杜旝五兄弟的生平及作品情况、风格,他们与南宋的文学大家、名流多有往来酬唱,但因《宋史》无传、文集亡佚而后世罕知。文章讨论杜氏兄弟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并对其文学作品进行辑补和论析,指出作品具有崇儒重理的思想倾向、哀感顽艳的情采、奇崛豪放的风格特征。

太阳城集团张春晓副教授对廖氏世彩堂进行历史、文献和文化的考索。北宋末年,廖刚取彩衣娱亲的典故建世彩堂,士大夫文人唱和而为《世彩堂集》;南宋初年,《世彩堂集》经赵鼎进献给高宗,廖氏之中又有宋季廖莹中世彩堂、元初渌水世彩堂。“世彩”成为廖氏宗族习用堂号,是政治文化、宗族文化对于文学艺术和道德声望的历史选择。

华南师范大学李小雨老师对清代文人赵文哲的《娵隅集》进行个案分析,这是赵文哲发配云南的路上及抵达之后的诗歌作品集,内容涵盖行程纪险,友朋赠答,怀古咏史,以及在异乡的奇特见闻和日常生活等,重点分析纪奇诗、和坡诗、赠答诗,指出赵文哲于军中罹难的际遇与其敏感性情相结合,所作诗体现出对生命的焦虑与期待,成为清代诗坛的特别存在。

这场大会报告,担任论文评议人的分别是曾肖、张振谦、刘茜、刘依平、程刚、方向红等六位老师,均认真阅读论文,针对发言人的讲述进行颇具识见的精准评议,双方互动交流,气氛活跃,在座的老师也相继加入讨论的行列。

第四场“古代小说与东亚汉文化圈”大会报告,由梦珂老师和方向红老师主持,共有7位老师提交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权赫子教授以朝鲜朝编选、刊印的中国策文选《大策正宗》为关照对象,通过对董仲舒、白居易、刘蕡、苏轼、文天祥、罗伦等人之对策文,尤其是状元策,在总集中收录情况、相关文献记录和举子模范等具体情况,分析朝鲜朝接受中国对策文的大致情形。

太阳城集团肖大平老师考察清人程际盛《骈字分笺》在中国、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刊抄与流传,这部专门训释双音节词的训诂学辞书在东亚三国的著录与版本情况,反映了同处汉字文化圈中的东亚三国面对难解汉字词时的不同应对策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肖丹副教授着眼于日本江户时期关于《三国演义》题材的浮世绘,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融合了宋元以来东传日本的关羽绘画、塑像、小说插图等的内容,吸收了日本传统文艺“物哀”审美和江户町人流行文化趣味,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化在日本被接受重外形轻内核的情况。

杨林夕教授从洞明世事的才识、日常生活的才智、自食其力的才技等方面来探讨《儒林外史》所表现的女性才华,并从明清重视女教的思潮、大量才女涌现的事实、作者进步的女性观等三方面分析小说对女性才华叙写的背景及其意义。

太阳城集团蔡亚平副教授提交的论文主要讨论海洋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晚清时期首先体现在题材的变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叙事题材,同时不断涌现充满海洋文化气息的新题材。

太阳城集团刘璇老师考察了明代短篇小说集《杜骗新书》流传至日本的情况:江户时代后期出现两种和刻本《杜骗新书》,由当时儒学家主导刊刻,是在明代刊本基础上形成的训点选辑本,明治时代进一步出现了译解本,此书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特殊的传播模式,具有独特价值。

太阳城集团刘依平老师以新发现的《地球末日记》为对象,是目前已知熊十力最早公开发表的著作,是一部以世界末日、星际旅行为主要内容的科幻小说,表现民主共和、和平反战、进化论、大同社会、人生哲学思想的政治小说和哲学小说;小说流露出以科学通哲学、即宇宙而论人生、就修养以发明心性、由真我而追求世界大同的思想倾向,构成熊十力思想学术的起点。

上述论文的评议人分别是肖大平、权赫子、杨林夕、倪惠颖、张春晓、吴肖丹和刘璇老师,均对论文进行了准确到位的评价,互有收益。



三、闭幕式

会议召集人曾肖老师主持闭幕式,分别由张巍、徐巧越、程刚、刘依平老师对四场大会报告作精当而简炼的学术总结:

首先是张巍老师精练概括了第一场7位老师的发言,涉及诗、古文、骈文、赋等多种文体,各位老师的分享及思考都体现出“文献与文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十分切合本次研讨会主旨。他高度评价了本组论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论题的多样性。

徐巧越老师指出第二场的专题发言体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对象的全面性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互动性等几个特点:从传统的版本考证到比较文学研究到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宏观的理论互动到人物交游到细致的文献、报刊研究,呈现“古今兼备、贯通中西”的风格;古代文学研究的突破在于新材料的发现和旧材料的新阐发、方法论的理路:文献基础上的理论生发、不同文化观念的互动这三个方面。

程刚老师汇报第三场6位老师的发言,都十分契合“文献与文艺”的大会主题,指出本次大会“分组不分家”,论题集中又有跨学科的关照;他对于会议上展现的自由而充分的讨论方式给予肯定,对大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学术同门之间的友爱表示敬佩。

刘依平老师简要总结了第四场各位老师的发言,指出本组论文从东亚汉文化圈的作品环流到中国古代小说、近代小说的跨学科视域研究;他赞许此次会议的举办形式能够让线上线下的老师们进行充分而有益的讨论,体现出学科间的深入交互和相互学习。

会议最后一项议程,由曾肖老师汇报太阳城集团社科处立项的宁静致远工程远航计划项目的进展情况与未来展望。她详细介绍了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取得的各项优秀成果及对课题的大贡献,提出今后的计划,并对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与鼎力支持表示深深的感激!最后,她表达了对与会学者、同门、好友的深挚感谢!大家在疫情防控的时代克服各种困难参加这次研讨会,坚守学术阵地,很不容易。

本次会议依托太阳城集团高水平大学的新文科建设,在线上线下与会学者及会务组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共飨了一场欢快的学术盛宴,促进了学界同仁的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



文字|曾肖 郝皎君 叶佳佳

图片|肖凌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