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类书叙录、整理与研究”项目推进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07-14 来源: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

       7月5日上午,由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主办,王京州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类书叙录、整理与研究”项目推进会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顺利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同济大学、太阳城集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以及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近三十名专家、学者以及硕、博士生参加了本次推进会。

(部分线上参会代表)

会议开幕式和第一阶段“主题汇报”由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陈广恩教授主持,由王京州教授汇报项目的中期检查评估进展情况。报告详细介绍了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阶段性著述及论文、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王京州教授借用项目阶段性成果《采玉群山——类书与文学关系论集》代序言中的一段致谢词,对曾给予本课题大力支持的学界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建设类书研究学术共同体满怀信心和期待。


(王京州教授作项目中期检查评估情况汇报)

会议第二阶段“专题报告”由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苏州大学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副经理周生杰教授主持。唐光荣、朱仙林、温志拔三位青年学者先后作了精彩的报告。西南大学唐光荣副教授汇报的题目是《康熙时代类书提要的撰写》。报告围绕康熙时期类书编纂的总体情况及提要撰写工作进行细致的讲解,指出《四库全书总目》及前人编修的目录提要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在当今学术环境下,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超越前贤并不难,同时还联系自身从《古今图书集成》辑录重庆方志的收获,指出康熙朝类书是辑考明清之际佚书的渊薮,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南京大学巩本栋教授在点评中指出类书编纂的时代愈晚,研究起来就愈难,工作量也愈大,同时倡导类书研究更多借助西方书籍史、文化史、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深化类书的叙录和研究。

(唐光荣副教授作专题汇报)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朱仙林副教授以《明代类书的总体面貌与叙录开展》为题。报告在对历代藏书目录系统考察的基础上,统计出明代类书总计665种,指出明代类书就文献价值而言虽较前代略低,但其中仍有丰富文献价值的类书,如《永乐大典》《图书编》等;应试类书及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现,既有助于提高时人的认知能力,也有利于后世研究者了解到当时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为后世从事明清社会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的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史料,同时还指出明代类书的撰写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保证。上海博物馆魏小虎副研究员在点评中指出明代类书研究确实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并对明代类书提要的最终成果表示了热切的期待。

(朱仙林副教授作专题汇报)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的温志拔副教授汇报的题目是《学术史上的南宋类书研究》。报告首先从文献整理、方便引用、类型拓展、文化现象四方面介绍报告人研究南宋类书学术史的起因,紧接着从类书编者的学派归属、类书体例和学术特点、类书的知识传播、类书与“学术共同体”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揭示出类书与中国社会,尤其是中下层社会之间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类书的编纂与流传并非一种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整个古代社会官方、民间的知识图景和知识生产方式的映射与借鉴。同济大学赵成杰助理教授在点评中回应了类书与知识传播的相关问题,并提醒课题组注意对域外类书尤其是韩国所藏类书加大挖掘和利用的力度。

(温志拔副教授作专题汇报)

第三阶段“自由讨论”由南京大学巩本栋教授主持。讨论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类书的界定与范围、类书提要的体例、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巩本栋教授首先指出对于类书的界定应放到类书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中来考虑,不同时代的类书面貌容或不同。类书最重要的共性、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类编”,要根据现存文献实际,尽可能用科学的概念来界定、划分类书。宋初“四大书”均可归入类书的园囿之内。作为“百科全书”的类书,既有文献层面的问题,又有文学层面的问题,同时更有文化史层面的问题,因此在研究类书时应力求把握其在以上三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随后王京州、唐光荣、陈广恩、朱仙林、周生杰、魏小虎、温志拔等学者各就类书界定及提要撰写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确立了“应收尽收,应无尽无”“早期从宽,后期从严”等收录原则,提出从操作层面上加强和细化类书体例,并主编出版学术集刊《类书研究》的设想

(巩本栋教授主持讨论)

会议最后由陈广恩教授致辞并宣布闭幕。线上与线下的参会代表在“云端”合影,课题组成员在推进会中互相借鉴,充分吸取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力争在学界共同的期待下,有序推动项目的进展,为勾稽、考订历代类书文献,提升类书研究空间,深化类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线下会场参会代表合影)


撰稿|邹逸轩、李思怡

摄影|吴方剑、杨园园

排版|刘子璇

审核|王京

终审|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