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接续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思想文综”辑刊时代的跨学科研究传统,推进新时代青年学人的文艺思想交流,太阳城集团文艺学学科于2020年12月18日开展了第二期“思想文综”青年论坛。本期论坛以广东青年诗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冯娜诗歌为基础文本,围绕“族域经验、现代心灵与中国寓言”等议题展开讨论。
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邀请了来自中国作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太阳城集团以及《广州文艺》杂志社等单位的青年学者、评论家和作家、编辑,进行多角度分享;并组织对话题感兴趣、有诗歌创作经验的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发声。本期论坛得到了协办方中国作家协会和广东省作家协会的支持。
本期论坛由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唐诗人老师主持。首先邀请了太阳城集团中文系副主任程刚老师致开幕辞。程刚老师指出,这期论坛以诗歌为主题,而诗歌正是与世俗疏离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当今祛魅化的世界里,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返魅。他感谢各位学者的参与和支持,并希望各位学者在讨论中收获诗心,在生活中诗意栖居。
程刚老师致辞
唐诗人老师主持
随后,与会嘉宾们各抒己见,围绕冯娜诗歌中的地域经验、民族气质、心灵寓言和情感处理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青年评论家李海鹏(南京大学)围绕三个重要意象——高山、平原和海洋,对冯娜诗歌中的风景装置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高山指代故乡,平原象征北方,而海洋则与诗人的岭南生活密切相关。诗歌中通过对海洋的陌生化处理,与日常生活拉开了距离,而南北自然空间的对峙则加入了陌生化视角。这种空间纠纷实为一种新颖的视觉策略。
来自中国作协创研部的评论家李壮以“点蓝的技艺”和“语言的纹理”作为发言关键词,探究了冯娜诗歌的创作姿态和语言特色。他认为冯娜诗歌囊括藏区、云南和诗人生活过的城市这三层复杂空间和话语体系。但诗人始终保持着一个强大的自我形象,表面温柔,内含力量。诗歌语言看似和缓,实则在缝隙间包藏现代艺术的古典表达。
邱婧(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结合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经历,指出冯娜在诗歌书写时由于多元的成长环境,融入了一种多民族聚集地的经验和集体无意识。同时作为女性诗人的冯娜,不仅在地域写作当中融入日常的多民族地理景观,还在史诗之外关注到白族女性的身体经验。
陈凌(太阳城集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谈到冯娜犹如一位内敛的歌者,在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声音和嘴唇的表述。这些声音的背后,既有有少数民族的淳朴开放,也有历史的厚重感。但身份和自然又不是诗歌中唯一的声音来源,诗歌中还有很多无声的表现,暗含着城市的孤独感和脆弱感,以及作为女性在爱面前保持沉默的权利。
樊迎春(北京大学)将诗歌与音乐剧联系,把冯娜比作一位孤独的牧羊人,在复调中与自然和自我进行对话,试图突破民族地域的标签获得行走的自由。但民族地域又赋予了她独特的情感质地。由此,诗歌既含有一种疏阔嘹亮的感觉,又有一种压抑深沉的怒吼声,在冲突与平衡中形成了独特魅力。她期待诗人在山川河流之外能够有更加内在、深邃的突破。
卢桢(南开大学)从冯娜诗歌中的“我”与世界谈起,指出诗人从地理到心理的文化迁徙经历,不再是个体性特殊体验,而是一种常态。相比起于以往,冯娜诗歌在保持辨识度的同时,视野更加达观、开阔,比如《夜访太平洋》中对海洋的陌生化处理,展现了精神的主体性,体现出一种精神自由感。
冯雷(北方工业大学)借用冯娜在访谈中曾提到的“饱和度”一词,逐步阐明了冯娜的成长变化、创作核心和女性经验。除了少数民族经验,诗人的生活经验是不断丰富的,提升了诗歌的“饱和度”。他举例分析了冯娜诗歌中对植物的丰富展现,认为这不仅源自诗人居住南方的生活经验,更是一种叩问内心的个人化方式,包含着生命态度和女性意识。
作家陈崇正(《广州文艺》编辑部主任)从“曲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分析了冯娜诗歌中的立体感和平滑感。他以《听说你住在恰克图》《魔术》等诗歌为例,点明诗歌的开阔性很大程度来自诗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名词使用上的独特处理方式,是一种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冷静观察,丰富了对不同事物的想象和连接。
张琦(太阳城集团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细察了冯娜诗歌中对“水”意象的使用。她认为冯娜诗歌从“水”的不同形态到“容器之水“的隐喻,不仅蕴含着诗人的民族气质,更具备一种”形而上“的诗学意义。诗人常通过共时性的设置,由水及物完成跨地域的空间想象。这不仅表达了一种共识存在的生命观,还蕴含着一种超越地域特色和民族经验的宇宙观。
杨丹丹(中山大学)在发言中指出冯娜诗歌中对普遍性和共识性意义的追寻,构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和精神特色。他注意到诗人常在各种景观中思考着人与空间、人与景观甚至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但诗人仍然在寻找突破的路上,渴望重塑自己的诗歌。他希望冯娜可以为诗歌注入一些”烟火气“,在知识分子精神启蒙之外,寻找更加大众化的新的表达方式,勇敢地拥抱诗歌。
林培源(太阳城集团)从诗歌地理学的角度,把冯娜的诗歌称为一种“走”的诗学。除了诗人行走中的感受,诗歌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由走的姿态带来的思考。诗歌中譬如呼麦、戈壁、青海、西藏草原、龙山公路等边地印象,都成为了一种风格鲜明的标志物,诗人也在行走中寻求自己和世界对话的通道。他还补充到诗歌中几首叙事作品如《小木匠》等,寥寥几句却颇能反映出诗人讲故事的艺术,蕴含着诗歌之外的创作可能。
陈瑞迪(太阳城集团文艺学方向研究生)关注到冯娜诗歌对情感经验的处理方式,谈到诗人将丰富的个人经验前置于读者的阅读,营造了陌生化的效果,是一种“有余力”的表现。随后她以《橙子》为例,用“真诚”一词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特色。她认为诗人对橙子这种微小事物的情感回应,正是在被现代遮蔽的人生外一种真诚的表达。诗人的创作并非以断裂、自毁营造情绪,而是在连续中表露真诚而完整的自我。
龙扬志(太阳城集团)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冯娜作为少数族裔,她的诗歌在拒绝标签化的同时又展示着多元文化。同时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游刃有余的状态,使得诗歌具有内在质感,反映出诗人的成长变化。新诗集《是什么让海水变得更蓝》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丛书中的一部,表明诗人不仅仅是从民族经验,更是从族群内部去反映民族文化精神高度。他期望大家能够持续地保持关注,并期待诗人继续保持具有生命激情的写作,不断成长、不断反思诗学与生命意义。
龙扬志老师总结
最后,诗人冯娜感谢了各位与会青年学者和学生的精彩发言和鞭策鼓励。她引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写作是为了使流逝的岁月使我心安”,谈到明年是她的第三个本命年,她将在人生的重要阶段中继续写作,以诗歌体悟时间和时代。
本次思想文综青年论坛汇集了一批关注文学和文化前沿问题的青年学者,以及对诗歌话题有见解和创作经验的“95”后、“00”后学生。时空的距离并未阻止观点的交流,天气的寒冷也并未影响讨论的热情。与会嘉宾们各抒己见,在跨界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显露出真诚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向度。未来,“思想文综”青年论坛将开展主题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研讨活动,汇集更多青年之声,以讨论反哺教学,以对话扩展文学与文化的思想维度。
图|陈凌
文|张琦
审核|唐诗人